2023年3月4日,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京召开,3月5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召开。美术界代表、委员许江、马锋辉、吴为山、刘万鸣、吴洪亮、王珂、王澍、牛克成、林蓝、焦兴涛等出席会议,积极参政、议政,提交议案、提案,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建言献策。


11.jpg

全国政协委员、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焦兴涛

关于健全我国农村中小学乡村美育体系的提案
乡村美育是新时代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,具有激发乡村文化内生活力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价值意义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,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,坚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。做好美育工作,要坚持立德树人,扎根时代生活,遵循美育特点,弘扬中华美育精神,让祖国青少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。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,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美育,乡村美育对于青少年审美创造力的培养,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,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。
目前,我国农村小学有在校生6000多万,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。6-16岁是孩子正处于生理、心理、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变化的关键阶段,是建立正确世界观、培养健康的情绪与精神状态的关键时期。当前美育城乡差距仍然较大,主要表现在乡村学校美育专业教师及其培训资源匮乏;美育课程数量少、质量低、考评弱;乡村学校美育硬件配备使用率低,乡村校外美育资源缺乏及城乡教育美育理念存在差距,因为升学指挥棒的原因,大多数学校和老师更偏爱关心学生鲤鱼跳龙门的知识能力,很多有艺术天赋、热爱艺术的农村孩子很难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。庞大的儿童青少年基数和乡村美育存在的问题短板,对新时代乡村美育提出了迫切需要。
为此建议:
一、优化乡村美育课程资源。结合乡村当地文化特色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中外经典艺术、青少年艺术兴趣需求、审美素养提升内在规律,以及数字化发展趋势等多个维度,合理规划设计美育课程,比如,乡村学校在开设音乐、美术课程的基础上,有条件的可增设当地的戏曲、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。加强乡村美育课程建设,把乡村艺术教育、艺术疗愈、艺术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构建并推动实施。用乡村美育来培养审美、疗愈心理、学习技艺,进而陶冶情操,感知美好生活。
二、强化乡村美育师资队伍。美育课程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美育老师,随着美育课程的丰富,需要先解决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。建议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,并在更大程度上向音体美教师倾斜;统筹社会资源,发掘乡村当地的民间艺人或有艺术专长的人,鼓励并支持城镇文艺工作者、艺术院校师生、具有艺术素养的其他高校师生等下乡开展艺术支教,充实乡村美育师资。还可以返聘一些师德高尚、身体素质良好的已经退休的美育老师,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,可以对美育课程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建议。
三、拓展乡村美育实践基地。近年来,各大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,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了美术、音乐、舞蹈、剪纸、创意设计等方面的美育熏陶、艺术教学。此外,借助数字技术共享教学资源,以云端课堂模式让乡村孩子享受专业教师教学,也是打破美育地域限制的有效做法。
四、加强乡村美育调查研究。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,加强对新时代乡村美育的调查研究,及时发现和解决乡村美育相关问题和需求。支持高等校园相关理论工作者,对乡村美育的模式、规律、成效、经验等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,推动乡村美育实践和理论走深走实。
(转自中国美术报)